甘肃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吕林邦:牢固树立“六财”理念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甘肃财政部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聚焦“理财、生财、聚财、用财、管财、稳财”,抓改革、强管理,重统筹、保重点,建机制、防风险,为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财政保障。
把准财政工作正确方向
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理财理念。深刻认识财政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折不扣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党建引领明方向。以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以省委、省政府“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持续强化政治建设,围绕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决定,研究细化11个方面40条财政贯彻落实举措,厚植“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忠诚底色。
集中财力保重点。积极克服财政收支矛盾,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和财税政策协同,统筹兼顾、保主保重,精打细算、握指成拳,集中财力保障重大决策、重要任务、重点项目落实。
调查研究助发展。深入贯彻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要求,聚焦财政管理改革,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制定调查研究全年计划和主题教育专项计划,形成22篇高质量调研报告,促进学用转化,做好“后半篇文章”,使调查研究根植实践、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实践,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大力涵养培育优质税源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生财理念。将财源建设作为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立足当前减轻企业负担,支持现有市场主体稳健发展,着眼长远支持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助企纾困固财源。全面落实减税退税降费政策,优化完善留抵退税省级垫付机制,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2023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155亿元,留抵退税123.2亿元,惠及市场主体90万户以上。制定出台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政策,强化资金保障,帮助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振兴产业育税源。综合运用政府投资基金、融资担保、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举办“兰洽会”、省外展会参展等,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以及优质中小企业,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23年,全省新设经营主体32.7万户、增长18.3%,其中新设立企业增长24%。
赋能实体扩税基。构建“财政+金融”模式,打造财政政策资金与基金、担保、征信、应急周转、股权投资“1+5”政策工具服务体系,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2023年发行新增专项债券713亿元,支持交通、水利等领域1042个重点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严格执行直达资金有关规定,2023年安排直达资金1363.6亿元,直达基层惠企利民,带动消费、扩大内需。
增强财政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兼收并蓄、握指成拳”的聚财理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紧平衡将成为财政运行常态,兼收并蓄、做大收入规模,握指成拳、集中财力办大事,是增强财政服务保障能力的一体两翼,需要同向发力、同步推进。
财政收入“量质齐升”。密切关注重点税源、潜在税源运行状况,强化收入形势预判研判,增强财政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抓大不放小,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实现收入稳定持续增长。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3.6亿元,增长10.6%,高于全国地方平均增幅2.8个百分点。持续优化工作机制,坚决防止收过头税,整治违规涉企收费,提高财政收入质量。2023年,全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69.6%,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
资源统筹有力有序。修订完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优化资金管理方式,集中财力保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任务落实。健全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强支出目标接近、投向类同专项资金的整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加大“四本预算”统筹力度,推动收支实行“一个盘子”管理。强化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存量资金与下年预算安排紧密挂钩,精打细算统筹使用,避免资金闲置浪费。
有效保障重点任务落实
坚持“大钱大方、小钱小气”的用财理念。财政资源有限性和支出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财政部门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坚持“大钱大方、小钱小气”,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把钱花在关键处、用在“刀刃”上。
过紧日子制度化常态化。印发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实施方案,制定2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三公”经费、项目资金等方面管理举措,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坚持预算法定,严禁超预算、无预算支出,持续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方针并长期坚持,严控非必要非刚性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三保”保障、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重点任务保障精准有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保主保重,加大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生态环保等重点任务的保障力度。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奖补等多个领域试点实施竞争性分配,构建“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资金分配机制,统筹资金支持关键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民生福祉水平有效提高。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标政策,着力补齐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3年,全省教育、社保等11类民生支出3573.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近八成。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效益为先、监督为要”的管财理念。牢固树立“用好资金、提高绩效,切实用好每一分财政资金”的理念,加强财会监督和绩效管理,切实提升政策效果和资金效益。
绩效管理走深走实。印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出台预算评审管理实施细则、绩效结果应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办法规定,部署开展绩效管理改革成效总结评估、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等工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绩效评价体系。推动项目预算评估评审融合,省级累计完成67个项目预算评审,资金平均审减率39%,绩效管理从事后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以绩效结果为导向安排预算、分配资金,对使用效益不高的资金扣减规模,对绩效管理排名靠后的市州进行约谈,形成绩效管理反馈、应用、提升的良性循环。
财会监督见行见效。支持并配合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强财会监督和绩效管理工作会议,纵深推进财会监督和绩效管理工作。在全国率先印发财会监督工作实施方案,将财会监督落实情况纳入市州和部门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会同省纪委印发贯通协调实施办法,并研究制定协调联动贯通工作机制、财会监督考核评价办法等配套制度办法,推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同向发力。扎实开展财会监督、预算执行、内部监督、会计和评估监督“四项行动”,严厉打击财政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财经纪律和市场经济秩序,推动财会监督取得实效。深入推进财经纪律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及时组织“回头看”,加大追责问责力度,让财经纪律带电生威。
筑牢财政风险防范堤坝
坚持“统筹兼顾、固本强基”的稳财理念。持续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持续加力。对标国家化债要求,制定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过紧日子、“砸锅卖铁”筹措资金、应急保障等“1+10”化债方案,细化分解年度债务风险控制目标,推动化债任务落实。建立化解债务风险奖补机制,激励市县化解债务、控增减存。出资10亿元,设立首期50亿元的省级应急周转金,通过“过桥”方式缓释到期债务风险。建立责任清单、统计监测等“六项”工作机制,推动隐性债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严格落实违规举债终身问责机制,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研究出台PPP存量项目分类处理方案,稳妥处置已运营、在建和未开工项目,有效防范风险。
基层“三保”底线更牢更实。建立健全“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保障机制,坚持财力下沉,2023年下达市县各类补助资金3052.1亿元,增长5.2%,有效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建立预算编制联合会审、预算管理对口帮扶机制,督促帮助县区落实“两个优先”,打足打实“三保”预算。扎实落实预算审核、执行监控、基本民生和工资专户、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扩大“三保”支出重点审核范围,强化“三保”运行监控。将基本民生支出纳入专户管理,专项调度、单独拨付,强化基本民生支出库款保障。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