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莲花渡旁莲花香

来源:临夏文艺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7-25 08:49
字号:

莲花渡旁莲花香

吕永清


又一次陪妻子文婧回到了她的娘家——临夏市。甘肃临夏是个好地方,人醇厚而热情,美景美食迷人的眼、馋人的胃,以至于不去不去又去了,不看不看又看了,不吃不吃又吃了。一句话,每次来,都会让我乐而忘返。这次来,同样如斯,恰似20多年来的同一个翻版,不是浪山吃饭,就是吃饭浪山,把美食美景美味诠释到了极致。这不,前几天,妻妹“尕丫头”又带着我们“浪”了一趟莲花渡。“浪”在临夏,吃在临夏。临夏的“浪”绝对是个褒义词,如同“尕丫头”不尕,谁让她排行最小呢?要知道,浪山必有景,浪山必有吃,它和踏青绝对是相互媲美的姊妹词,各有千秋独自秀。只不过,这次莲花渡一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美食美景,却胜过了美食美景。那莲花渡在什么地方呢?莲花渡坐落在临夏州临夏县最北端的莲花镇上。那儿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尤其是山峦叠映在水中,那碧波、那水色,就像是一幅天然的画,铺展在环绕的群山中。作为一个黄河古渡口,莲花渡是有很高知名度的,因为这儿是去青海、新疆、西藏的必经之渡。尤其是近些年来,更是被那些追寻红色记忆的人津津乐道。为什么呢?这与王震将军率领大军在此抢渡黄河、直下青海,进而解放新疆是分不开的。


打开记忆的门,王震将军就是在莲花镇莲花渡旁边的莲花台上开始北渡黄河的。抢渡成功后,又随机发起兰州战役左翼攻势,然后挥师西进,直下青海、解放西宁、挺进新疆。这一段历史非同寻常,它让莲花渡穿越历史的岁月,又染上了红色的印记,将1949年8月28日那一天,定格在了莲花古渡,定格在了它旁边的“解放军强渡黄河纪念馆”中。一说有这样的红色记忆,我立马就来了兴趣,87岁的老岳母也是一个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对这样的纪念馆同样感兴趣。于是乎,尕丫头二话不说,立马驾车从临夏市区出发,直接把我们带到了莲花渡旁边的莲花台。看着莲花台下解放军抢渡黄河的浮雕,那一朵朵盛开在波涛之上的浪花,那一只只穿行在浪涛中的羊皮筏子,那一个个奋力划船的船工以及目光坚毅、直视前方的解放军战士,都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恍若当年的抢渡情景重现眼前。面对这样的浮雕,老岳母的神情一下子肃穆起来。抢渡黄河时,临夏刚刚解放。作为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十岁的她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人们成群结队、兴高采烈的去欢迎解放军,听着他们扎木排、造皮筏、架浮桥、修旧船为解放军渡黄河全力以赴的故事,她的热情被深深地感染了,驻扎在他们村的解放军衣衫褴褛,秋毫无犯,热情地如同家人般帮村民做这做那的举动更是触动了她的心。更有甚者,他的哥哥在不久后还早早地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年轻有为的公安人员,这对她的影响就更加直接了,曾经先后两次入党。她六十年的党龄就是从第二次入党算起的……


妻子文婧看到母亲这般神情,赶忙用手机为她照相留影,毕竟从临夏市到临夏县最北端的莲华镇,来一趟也是不容易的。站在王震大军抢渡黄河的浮雕前,我在震撼之余,也从侧面给老岳母拍下了一张手机照,给她老人家留下了一个珍贵的瞬间。顺着斜坡走上莲花台,走进纪念馆的院落,踏上了通往陈列馆的那道高高的台阶。我们去扶老岳母,她竟然不让任何人搀扶,独自一个人拾阶而上,步履稳健地登上长长的台阶,站到了花瓶形状的拱门下。回转身来,看着脚下的台阶,头顶着拱门上的“连心园”三个字,她老人家笑了,笑得格外灿烂。连心园,这是临夏军民心连心的见证啊!连心园的拱门下,这个87岁的老党员的笑脸,见证着先烈们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已经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和妻子见此情景,赶忙抓住这个瞬间,不约而同地为她拍了几张照片,抓住了这个特为难得的镜头。这一次来莲花渡,带着岳母来参观“解放军强渡黄河纪念馆”,真的是来对了,一下子就让她老人家心中的红色情结更加浓郁了。漫步在纪念馆内,她老人家一路给我们讲述着她知道的以及听到的红色传奇,让我们不由的眼界大开,心地澄净。走过拱门,一座雕塑映进了我们的眼帘。这是座名为《黄河不会忘记》的花岗岩雕塑,主体高达4.9828米。据介绍,这个数字是有特殊含义的,告诉人们渡河的时间是1949年8月28日。看着上面那栩栩如生的全副武装的三名解放军战士,我就想起了王震将军所统领的一野第一兵团三个军。三个军,十万万大军啊,从8月28日开始,到9月4日全部北渡,这一个过程本身就让人惊叹。一只只羊皮筏子在波涛中穿梭在南北岸边,500多名水手冒着枪林弹雨,划动着船桨同心向前。


这一刻,我久久凝视着雕塑上的那一名船工,他置身于船头,身体前倾,双手划桨,目视前方,俨然一副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要知道,这一个船工就是500名船工的缩影啊!他们用古老的皮筏子摆渡,在莲花渡口上演了一幕皮筏子摆渡十万大军抢渡黄河天堑的奇观。这是奇观,更是奇迹,为解放大军直下青海、新疆,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基础。看见那七朵浪花了吗?它代表的可是众多生活在临夏的兄弟民族。当年,就是他们充当了抢渡黄河的船夫,就是他们跳进黄河,帮着部队推船拉纤。用想象力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吧,数不清的临夏群众不分男女,挺立在水流湍急的黄河中,一边抬炮牵马,一边营救落水的战士,这一种真实的情景,就是水平再高的丹青圣手,估计也很难形象地描绘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如今啊,这力量,这精神,都凝固在了这座《黄河不会忘记》的雕塑中,都凝固在了它旁边的陈列室中。陈列室中,那一幅幅真实的影像、图片、文物和文字资料,在解放临夏、抢渡黄河、今昔临夏的板块转换中,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波涛壮阔的历史,在流逝的岁月中传承着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迸发着一种奋发奋进奋斗的无形力量……驻足在纪念馆中,我陷入了沉思之中,直至妻子文婧喊我的声音传来,我才如梦方醒。是啊,从山东郓城来到甘肃临夏,两边都是家,两边都有一个强渡黄河、抢渡黄河的传奇。只不过,在郓城,强渡黄河的是刘邓大军,他们渡过黄河后,首战郓城,打响了鲁西南战役,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两年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王震将军率领解放大军在甘肃临夏抢渡黄河,为兰州战役的全胜以及挺进青海新疆、解放大西北、稳定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勋,名标青史。一个是强渡,一个是抢渡,不管怎么渡,他们都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度,加快了新中国成立的步伐,为今天的新时代补足了钙,融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这点上说,红色印记、红色传奇真的是无处不在,处处都有英雄魂。莲花台上莲花开, 这莲花就是英魂的化身。漫步在纪念馆内,花草宜人,摇曳生姿,鸟鸣悦耳,此起彼伏,林间小道,曲径通幽,飞檐建筑,展翅欲飞,给人一种清幽通灵之感,让人在静中取静缅英烈。莲花渡口莲花香,这花香就是信仰的神魄。离开纪念馆时,老岳母的口中默念着什么。身为一个老党员,她应该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致敬英雄吧?看着岳母的身影,我的心中则充满了敬意,为抢渡的英雄,为牺牲的英烈,为岳母这般普通的、众多的却心地澄明、党性纯净的党员们……这一个莲花渡,这一个莲花台,今天真的来对了。感谢尕丫头,把我们带到了这样一个可以净化心灵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呢,也将会以纪念的方式传承一种精神,传递一种力量,从而把这个莲花般诗意的名字,铭刻在心间,永恒在史册,流传在百姓们的口碑中。我离开了纪念馆,离开了莲花渡,却带走了一朵香喷喷的、盛开在心间的莲花。

作者简介:

吕永清,词作家、诗人、散文作家、编剧、文化活动策划、撰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协、音协会员……供职于郓城县文化馆。先后发表、演播作品两千余件(首)。《最亮的星最好的人》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原广电部政府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奖金奖、铜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二百余项奖励。著有八部歌词集、诗集、散文集,一部理论随笔《歌词漫谈》,一张“中国当代词作家作品经典”《吕永清专辑》,《跟你走进幸福里》等被选入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先后为二百余台大型活动撰稿,举办了两场个人作品朗诵会,两次荣立三等功,几十家媒体先后予以了专访专题报道,被授予或被评选为全国最美家庭、山东省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山东省党代表、菏泽市党代表、人大代表等。传略见《中国音乐家辞典》等辞书。

来源:临夏文艺